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2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逝世以后,针对这一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选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解体了,这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事件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将已学的历史知识系统化,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根本特点和整体结构。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历史学习中的联系有多种,如因果联系、时间联系、空间联系、人物联系、事件联系,等等。同学们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以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应总结苏联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前提示◆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并未成功。◆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资料卡片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接管了国家政权。列宁以务实、谨慎的态度,与德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领导苏俄各族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它们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而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也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1918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决定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于是,帝国主义干涉者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从四面八方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苏俄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人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粮食这一最紧迫的难题,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将征集对象又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在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为了保证前线官兵和工厂劳动力的需要,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凡16—50岁的公民,只有完成一定的劳动义务才能领取相应的口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知识链接苏俄三年国内战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发动叛乱,10月被红军击溃。从1919年开始,协约国伙同苏俄国内反动势力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商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年底被红军击败;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3月被击败;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10月苏波停战,次年3月签订和约。资料卡片《布列斯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