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清单一李世民登基的方式玄武门之变1.背景(1)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受到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2.“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清单二唐太宗的内政措施“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3)慎用刑法:从民本的思想出发,制定《唐律》。(4)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鉴;在思想上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性,在隋朝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自己用人方面的不计前嫌,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了盛世局面。清单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2)唐太宗时: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2.措施(1)武力讨伐:629年以后,派李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后嗣:630年,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4)和亲通婚: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3.结果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统一的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清单四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1.表现(1)开放政策: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③对堕婆登、拂菻使者,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回赠物品。(2)宗教政策:①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②召见去天竺取佛经的玄奘。③召见朝鲜、日本僧人。2.影响(1)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2)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并译成汉文,大大推动了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4)朝鲜半岛大量吸收汉文化;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唐太宗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这一政策体现了大国、强国的气派,对待东西方文化十分地大度和宽容。清单五对唐太宗的评价晚年的反省1.过失少于纳谏,大修宫殿。2.反省(1)撰写《帝范》,反省过失。(2)评价自己一生“功大过小”。探究点一贞观之治[史料探究]材料一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警震惧!——唐太宗语(《贞观之治》)(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富民”措施。[答案]“为君之道”:以民为本,以史为鉴。“富民”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材料二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辞刀笔,不悉其景行(崇高的德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故)用人弥须惧择。——唐太宗语(《贞观之治》)(2)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