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薛安邦No.6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1、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标志: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2、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二、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1、特点:山多地少、三面环水、港湾众多★2、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对政治:被群山所分割、阻隔的小块平原,有助于形成古希腊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为公民直接民主政治提供了可能。(2)对经济:平原少、土地贫瘠,商业贸易。海岸曲折,众多海湾良港,为工商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3)对价值观念: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要求有相应自由的环境。有助于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4)对民族精神: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加无法负荷,希腊人就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殖民运动炼就了古希腊民族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三、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1、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2、殖民扩张:A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B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3、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A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B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4、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一、民主历程1、准备条件--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的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2、引上民主: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陶片放逐法)3、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4、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二、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体现在国家机构的运行上)A.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演说家辈出。B.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C.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三、意义和局限1、积极:A伟大的民主创举,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B多数人参与,有利于修正错误、正确决策;C群众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D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2、消极:A民主范围有限,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民主性质原始,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C民主形式落后,抽签选举有弊端,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或无用。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从共和国到帝国1、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2、贵族共和制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3、帝制(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2)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二、《十二铜表法》1、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2、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3、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第一部成文法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三、查士丁尼法典1、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2、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