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百日维新[目标导航]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2.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3.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4.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难点)一、百日新政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2)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3)1898年1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概况(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2)内容措施除旧布新政治方面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经济方面裁撤驿站等旧机构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文教方面废除八股将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3)结果:由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仅维持了103天便告失败,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百日维新”。[思维点拨]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二、戊戌政变1.新政危机(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2)准备①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沉重打击了光绪帝和维新派。②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③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戊戌政变(1)囚禁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帝。(2)搜捕维新党人①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②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赴义,史称“戊戌六君子”。③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3)变法失败: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归纳比较]戊戌政变与戊戌变法完全不是一回事,戊戌政变是镇压戊戌变法的反动的事变,违背了历史潮流,应该否定。戊戌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应该肯定。三、戊戌余音1.变法目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历史意义(1)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随之改变。(2)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3)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重点精讲]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的启示(1)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2)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3)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4)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5)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教材互补]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岳麓版)[史论要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2.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3.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4.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知识图示]主题一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史料一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①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史料二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