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戊戌变法明治维新(1868开始)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年)结论当时的世界形势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际环境相对有利的。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大,国际环境不利1.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本国面临形势(必然性)1.内忧(统治危机):幕府统治2.外患(民族危机):1.内忧(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清政府的统治危机2.外患(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社会背景:幕府封建统治薄弱;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势力较强大顽固;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3.领导力量:天皇掌握实权,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实力强大,策略得当。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不成熟,对皇帝、袁世凯和列强寄望改革的可能性1.经济条件:2.领导条件:3.思想条件:1.经济基础:19世纪末初步发展。2.阶级基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传入;思潮的兴起。4.组织: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改革前的准备1868年推翻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1.理论宣传:著书立说、2.政治实践:公车上书但清王朝统治依然保留。新政府改革的措施1、政治:从中央集权到立宪政体2、经济:3、军事:4、文教:1.施政纲领:2.百日维新:①政治:②经济:③文教:④军事:(没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政治主张)4.具体措施:推翻幕府统治,成立新天皇政府,改革措施全面有效。措施激进,无法推行。(比较:相似: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教育改革。最大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改革成败的原因1.结果:成功。2.原因: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天皇掌握实权,励精图治;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1.结果:失败(戊戌政变)。2.原因:主观上,维新派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政令无法真正实行。客观上,中国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力量对比悬殊)1.结合改革结果谈认识:应全方位的;应有所取舍;应大胆废除旧的政治制度等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意义注意以下几个角度:一、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1、康、梁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挽救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维新变法改良,变封建君主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托古改制。康有为通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理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3、康有为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原因?⑴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⑵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鲜明旗帜;⑶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⑷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4、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严复宣传西方社会进化论;谭嗣同宣传自由平等。5、1895年举人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二、百日维新的特点①性质:自上而下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②托古改制。③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⑤改造社会的实践效用低。主要起思想启蒙作用,三、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①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具有爱国性)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具有进步性)③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④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四、你认为日本的这次改革在该国的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如何?①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②颁布了《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