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二、重点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三、课标要求: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四、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古代土地制度三个不同阶段。完成下表:时期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不能真正的阻止土地兼并,根源于。2、依照课本的顺序,分时期具体地看各个朝代的重农抑商的原因、措施和影响重农抑商:鼓励男耕女织的生产,限制的发展。朝代原因背景影响战与争制确立国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统治增强国力西汉西汉初,经济凋敝,富商囤积居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的势力明清末期兴盛强化了经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请同学们阅读第三子目内容,了解和理解“海禁”政策基本含义及其影响。“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2)具体表现:①明代:②清代:。(3)原因①根本: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经济②客观:明中期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③思想:(4)评价:①积极作用:。②消极作用: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的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逐渐于世界潮流。合作探究1.井田制的出现与瓦解,这两个历史现象哪个是历史的进步呢?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简要分析。2.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面对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有没有根治土地兼并的“灵丹妙药”?3、重农抑商政策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如何评价这一政策?4: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什么商业还会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五、知识检测:1.(2011年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2.(2010·浙江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3.(2011年全国I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4.(2011年海南卷,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