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学习目标1、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运用景观图片和地理分布图等,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3、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过程。重难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理环境差异性1.主要表现:地理环境及其上的差异2.自然带的形成:纬度位置→差异→水热组合→代表性植被→自然带海陆位置→差异土壤3.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形成基础形成因素图示表现分布例子地带性规律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沿方向延伸,沿方向更替沿方向延伸,沿方向更替沿方向延伸,沿方向更替在和地区表现明显非洲沿东经20度南北方向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沿方向延伸,沿方向更替沿方向延伸,沿方向更替在表现明显我国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沿方向延伸,沿方向更替垂直地带性沿方向伸展,沿方向更替的高山地区喜马拉雅山地自然带非地带性分布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海陆分布地形洋流自然带分布不呈带状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的地区沙漠中的南半球缺失。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是由、、、、等要素组成的。五大要素相互、相互、相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案例分析:厄尔尼诺现象①是发生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的现象。每隔年发生一次,发生时会使秘鲁附近海区大量死亡,秘鲁沿岸荒漠地带出现灾害,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和变得干旱少雨,世界许多地方变得气候异常。①与的协调一致;3.整体性表现②之间的相互制约,即“”;③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变化会影响到4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例如:海洋与大气之间①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通过输送大气中的来改变大气运动,因此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源。②大气对海洋的作用:通过风将传输给海洋。大气与水面的作用驱动水体运动,形成。③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交换与传输。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5.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①物质运功的体现:植物的作用作用②植物对物质运动的意义——生物小循环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有机物质呼吸作用有机物质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一、单项选择题1.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A.气候B.地形C.水文D.植被2.丹阳地区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荒漠带3.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A.自然带随纬度变化方向更替B.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更替C.自然带沿东西方向更替D.自然带沿南北方向延伸4.我国内蒙古高原,自西向东呈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分布规律是()A.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B.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D.沿经线方向分异5、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A、昆仑山B、乞力马扎罗山C、天山D、富士山6.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是()A.纬度高低不同B.海陆分布不同C.地势高低不同D.大气环流不同7、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属于()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8.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洋流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9.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A.彼此孤立存在的B.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C.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10、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映了()①地理环境差异性②地理环境整体性③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④地理环境的稳定性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11.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①河流含沙量增大②地下水位持续上升③土壤肥力下降④河流水位下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12、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出现的现象是()A.秘鲁寒流上升现象明显加强B.亚洲东南部多雨C.南美洲西海岸易出现洪涝灾害D.秘鲁渔场捕鱼量明显增加1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A.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14.能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