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3.从戊戌变法运动的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二、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3.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4.成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或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起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三、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封建统治危机严重,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国际环境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思想文化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较早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例题(2014·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向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审题思路]第(1)问从材料中“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可以看出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光绪帝仍然主张“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也就是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中国的伦理纲常仍然是根本;而康有为认为“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此可以看出他主张进行根本变革,变革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答卷实录][实录点评](1)书写条理清晰,语言简练。(2)审题出现失误,第(1)问忽视了光绪帝和康有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即“富国强兵”;第(2)问应答出光绪帝的主张。[规范作答](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