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1.1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背景:(1)经济上崩溃;(2)政治上崩溃,周王室衰微;(3)阶级关系上,原来地位低下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文化教育上贵族、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百家争鸣”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①道家学派的和庄子;②儒家学派有、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学派的;④法家学派的商鞅、。3、“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2)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了学派,思想核心是“”;他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2、孟子和荀子:(1)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实行“”,提出“”的民本思想。在伦理上主张“”。(2)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和“”,以德服人,提出“”的著名论断;在伦理观上主张“”。(3)、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政治上主张“”。(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的,放弃一切观念,就能获得的自由。(3)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主张,提出了系统的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的历史发展趋势。【迷津指点】1、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夺、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到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百家争鸣”。拓展提示: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思想界的变动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而社会思想的发展又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这一时代特点决定了当时的思想家的思想各自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第一,随着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时期的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为挽回统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第二,战国时期,随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对于如何改造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的缓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了极点,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当然,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所以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为贤。拓展提示:儒、法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后来的历史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混战,则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的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