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明治政权的建立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了解“尊王攘夷”、大政奉还、倒幕运动、戊辰战争等,概述倒幕运动的主要过程。探究“尊王攘夷”运动发展为倒幕运动的原因。认识中下级武士成为倒幕运动领导力量的原因以及倒幕运动成功的原因。一、尊王攘夷1.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举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2.提出:长州藩的吉田松阴和萨摩藩的西乡隆盛等改革派领袖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3.结果:长州藩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夹击下,不得不屈服,表示恭顺幕府。这次事件深刻地教育了改革派,使其认识到改革不能盲目地攘夷排外,必须开国通商,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建立强大的军队,推翻幕府的反动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发展成了倒幕运动。[深度点拨]19世纪中期,日本新的生产关系尚不成熟,不能产生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尊攘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攘夷”是中心口号、中心活动,是为“攘夷”而“尊王”,它成为反对幕府封建体制各派的共同纲领,这是由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的条件所决定的。二、倒幕运动1.倒幕派的形成(1)1865年,改革派高杉晋作主持长州藩政,建立了包括武士、浪人、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参加的新式军队——奇兵队。(2)倒幕运动的激进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主持了萨摩藩政,并于1866年年初与长州藩结成同盟,倒幕力量大大增强。(3)1867年,萨摩与土佐结成同盟,之后萨摩、长州又与安艺结成了同盟,倒幕力量迅速壮大。2.倒幕战争(1)倒幕派让15岁的睦仁天皇向萨摩、长州二藩发出讨幕密敕,萨、长二藩军队遵命开进京都,名正言顺的倒幕战争正式开始。(2)同时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保存军事实力的情况下,向天皇奏请辞去大将军之职,即“大政奉还”。(3)1868年1月,以萨、长二藩为主力的新政府军,在西乡隆盛的指挥下,于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与幕府军展开了激战。政府军迅速歼灭了幕府军。(4)1868年3月,西乡隆盛率政府军进抵江户城下,德川庆喜献城投降,倒幕战争胜利结束,史称“戊辰战争”。[深度点拨]“大政奉还”是倒幕力量武装斗争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德川幕府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说明武装倒幕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三、明治政权的建立1.1868年4月,天皇率公卿诸侯举行誓祭典礼,宣读《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6月发布《政体书》,规定实行太政官制。天皇具有无限权力,下设太政官,辅佐天皇,太政官下面设行政、议政、司法三个部门。倒幕派的著名领袖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担任了新政府的官职,控制了新政府。这在形式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三权分立的政府,实际上大权操在天皇和几位重臣手中。2.1868年7月,江户改名为东京,确定为日本首都。10月,天皇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4月,明治政府迁往东京,标志着明治政权正式建立。[深度点拨]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倒幕运动,而中下级武士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却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成为革新力量,特别要注意的是中下级武士虽然担负领导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并没有演化为资产阶级。1.“尊王攘夷”成为反对幕藩封建体制各派的共同政纲,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的条件所决定的。2.尊攘派主张对内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对外驱逐外国侵略者;而倒幕派主张武装推翻幕府统治,向西方学习。3.大政奉还形式上结束了幕府的统治,而戊辰战争彻底结束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中下级武士成为倒幕运动领导者的原因史料一史料二故余谓巧乎今之世,而欲明兵法,非兼取洋法不可。——佐久间象山②仁义之道,忠孝之教由吾开,器技之工,艺术之精取于彼。——桥木佐内史料三三千年来独立不羁之大日本,一旦受人羁缚,③有血性者岂能忍视之乎?如不奋起拿破仑之勇而高唱自由,则腹闷难医。——吉田松阴《草莽崛起论》①表明当时日本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幕府统治成为众矢之的。②表明作者主张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③指觉醒的中下级武士。(1)据史料一分析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怎样的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