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历史高二年级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时安排】1课时【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学习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学习难点】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基础知识】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背景:(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一些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2)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他的思想使人获得和,带有鲜明的色彩。(3)1517年,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搜刮民财(改革的导火线)。2、经过: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反对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序幕首先在拉开。3、影响:(1)是反对改革运动。(2)改革后创立的教登上了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教、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2、主张:(1)1536年,出版《》一书,主张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先定的,人的意志,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3、意义(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2)为发财致富做辩护,在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三、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家用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重点难点解析】1、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如何?背景:(1)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2)经济方面(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4)直接原因:天主教会腐败,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引发宗教改革。积极影响: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消极影响:导致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愈演愈烈。2、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相同点: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都采取神学异端的形式,都得到社会广泛支持,都反对天主教神学,都否认教皇权威,对教会信仰、制度、仪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都主张信仰得救,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不同点:马丁·路德改革引发农民战争,使天主教会势力受到学生打击,封建诸侯取代教皇,确立“教随国定”原则。加尔文宗教改革倡导先定论,建立民主教会,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其思想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和理论武器。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相同点:(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不同点:(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