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3: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课前先学】1.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土壤、、大气和生物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相互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2.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环境总体特征。(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的,牵一发而动全身。(3)地理环境整体性还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3.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也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还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问题与例题】问题:结合实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并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例】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B,C______________。(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是、、。(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___、___、____、_____。(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的变化并导致的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_,改善,保持___,促使生态环境的。【课内检测】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A.彼此孤立存在的B.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C.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D.彼此间杂乱无章的2.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A.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B.踞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C.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D.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A.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4.能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A.大气循环B.水循环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地壳的物质循环5.从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观点出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将枯枝落叶就地烧掉B.将枯枝落叶打扫干净送到垃圾站C.将枯枝落叶埋在草地旁边D.将枯枝落叶送到食堂做燃料【课堂小结】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整体性的表现(1)协调一致(2)牵一发而动全身(3)一个区域影响其他区域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课后作业】1、有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影响和渗透B某一要素变化,其他要素不会变化C各要素都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D各要素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都不一样2、在山区植树造林,不仅保持了水土,而且还改善了气候,这说()A人类能够改造地理环境B地理环境存在不同尺度的差异C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D地理环境各要素能独立发展3、下列地理现象中,不能反映大气圈与水圈存在能量交换的是()A北赤道暖流的形成B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C海底火山喷发加热海水D静风天气时瀑布附近有风的存在4.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制约关系的是()A.沙漠地区的骆驼刺B.海底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C.荷兰的围海造陆、日本的人工岛D.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5.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地球上水被分解的结果C.火山喷发的结果D.生物呼吸作用的结果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组成要素B.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C.不需要阳光就能很好地生长的植物称喜阴植物D.藤本植物属于喜光植物7.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A..生物B.地形C.岩石D.气候8.根据图中提示,回答下列问题:(1)A、B、C、D分别代表四种植物形态,其中反映骆驼刺特点的是__,反映荷花特点的是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