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存瑞中学高一历史必修1(人民版)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课时目标】1.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2.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3.列举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4.认识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1.创立: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为历代继承。2.特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至高无上。3.影响: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和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立法、和司法,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以、为基本原则。二、君权与相权1.原因:与相权的矛盾(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2.措施(1)汉代:①频繁更换丞相。②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③设立“”对抗“”(2)唐代:实行,相权一分为三。(3)宋代:设,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分散相权。设,管理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3.调整相权的目的:防范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你的感悟: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概况(l)秦:中央政府和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回顾监御史、御史大夫P9、P10页)(2)西汉:①地方:设刺史。汉武帝时代,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中央:西汉时期中央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属下的官员承担,其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3)以后历朝:设御史台、2.评价:加强了皇权,但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中国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和“”三个阶段。(阅读课本P14-15页,理解各项制度)五、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1.概况(l)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2)唐代:分州、道、县三级。(3)宋代: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4)元代:确定了以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5)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三级: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和县。(6清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省、道、府、县四级。2.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随堂演练】1.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使()A.丞相位高权重B.丞相权力受到削弱C.王国问题得以解决D.地方官员受到严格监察2.下列诗句所述内容哪些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④甲第朱门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4.下列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5.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丞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有()①频繁更换丞相②扩大三省的权力,削夺三公权限③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④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