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导引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中共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科学界和文化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由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使“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文革”期间,教育领域混乱不堪,文学艺术领域一片凋零,科技领域整体发展迟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重新落实“双百”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文学艺术创作走向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1.理清基本线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曲折与坎坷。学习本专题时,要归纳成就,总结经验,也要分析失误,吸取教训。2.明确重要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发展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要看到社会环境对科教事业的影响,又要看到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3.加强与现实联系:本专题主要讲述“现代”的成就,有许多是我们日常所见所用的,要注意与时政热点、现实生活相联系。第1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情景问题切入“茅盾文学奖”是我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1982年12月6日,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古华的《芙蓉镇》等6部长篇小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这是周克芹、魏巍、姚雪垠、莫应丰、李国文、古华(前右起)在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12月15日举办的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上。学习目标引领课标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重点“双百”方针及其贯彻中的经验教训。难点“双百”方针遭遇曲折的原因。整体结构感知本课第一目“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主要讲述了“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概况以及重要意义。本课第二目“‘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则讲述了“文革”时期文化领域的低调发展,出现“文化凋零”局面。本课第三目“文化事业的繁荣”则重点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三目时间上呈顺接关系,图示如下:自主预习梳理【答案】①新中国②建设社会主义③1956④百花齐放⑤百家争鸣⑥根本保证⑦电影和戏剧创作⑧文艺黑线专政⑨万马齐喑⑩十一届三中全会四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重难疑点探究对“双百”方针的认识1.含义:(1)“百”是多的意思,即多种花同时开放,允许多种观点同时存在。(2)并不是毫无限制的“放”和“鸣”,有前提,前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的范围内。(3)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4)“双百”方针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是符合文艺内在发展规律的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2.提出的原因(1)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应充分动员和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并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3)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是必要的。3.遭遇曲折的原因(1)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2)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3)说到底是学术民主的问题,而学术民主同政治民主、社会民主是休戚相关的。(4)文艺界的派别之争也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5)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