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48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内容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5.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6.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3)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考点解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①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②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③墨家学派的墨子;④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3)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百家争鸣”中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1)孔子: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②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③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④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2)孟子:①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②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3)荀子:①发展了“礼”的学说,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②天人关系:主张天有行常;制天命而用之。③君民关系:舟水之说。(儒家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儒家思想的形成:(1)形成背景:百家争鸣的局面。(2)形成过程:①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②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形成意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1)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4)影响: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②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2、儒学成为正统:(1)广泛起用儒学之士: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摧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2)儒家经典成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