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三维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论从史出问题探究概括阐释情境再现通过对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通过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学习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感悟思考】我们党的国家领导人在近日访问亚非各国时指出,要发扬双方的传统友谊,推进双方的互利合作,特别强调要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他国的关系。如何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由此导入新课。【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一)确立外交的根本方针1、背景:一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政策:3、主要内容:(注意每一内容的含义和意义)4、成就:先后同哪些国家建交?最突出成就是什么?5、意义:国内:促进了。国际:打破了;巩固了。(二)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提出及完善:提出目的:积极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1953年12月(2)1954年2、意义:国内国际(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亚非会议(1)新中国为什么要参加这次会议?(2)讨论的问题及结果(3)意义2、万隆会议⑴背景:⑵主题:讨论哪些问题?⑶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⑷结果:会议通过了宣言,提出了原则,是的体现和引申。⑸意义:①这是第一次没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②加强了。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巩固总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1)指出材料中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什么作用?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促进会议取得成功。(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的外交所起的作用。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难点突破】1.请你对比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清末: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国:北洋军阀时期,列强对中国“分而治之”。“一战”时,日本独霸中国;华盛顿会议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受到英美控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战期间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新中国:打破了孤立、封锁政策,促使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成功,提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