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历史意义。★★2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内容分析学习重点认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学习方法比较论证,主动探究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学习活动拓展与练习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及教训;②徘徊中前进,真理标准的大讨论。2.时间: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3.主要内容:①思想上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方针。②工作重心转移到建设上来。③实行的战略决策。4.意义:①伟大转折②新道路③新时期5、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景内容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核心: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5)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6)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7)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①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②是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一.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1土地改革运动2农业合作化运动3人民公社化运动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主要内容:A.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B.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改革的过程:(1)起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①原因:a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b、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②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a、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2)过程:.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制度。(3)内容:。(4)特点: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经营,这样由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5)作用:A、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B、它为提供了条件。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________年,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三、对外开放:全方位的新格局的形成1.过程:设立经济特区设立:我国从_______年开始,先后批准了五大经济特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____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经济开放区1985后开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开放区。开发浦东1990年开发开放______________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场改革为什么会从农村开始?原因:①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和生活水【知识拓展】1.归纳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巨变结果任务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