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学案: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人教版必修3)一、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二、教学要求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三、教学目标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2、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3、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本课重难点1、重点: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2、难点: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五、课堂练习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工农干部2.有人对“文革”前17年的教育评价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大破大立”,你可以选择下列哪些论据来驳斥上述观点()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将扫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②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强调提高人民文化素养③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为祖国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④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有法可依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这里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A.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B.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C.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D.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4.导致下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B.“文革”的发生C.“教育革命”的出现D.“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5.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6.“文革”结束后,教育作为“文革的重灾区”,面临许多问题。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在他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与下图合影者身份直接相关的措施是()1979年邓小平在黄山旅游时与大学生合影A.召开全国科技知识分子大会B.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D.重视基础教育,整顿教学秩序答案:AAAA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