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百日维新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掌握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3)1898年,法国强租广州湾。(4)英国租借“新界”地区和威海卫。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2)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3)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4)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特别提醒]光绪帝支持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法维新的原因(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危机形势的推动,使光绪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2)光绪帝企图借维新变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维新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2.内容与作用项目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内容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设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立译书局按新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增强了国防力用有机会参与政权,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的发展的传播量和海军实力3.局限:未采纳“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4.意义: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4“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百日维新的特点[史料一]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00多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1)概括史料一中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与弊端,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问题剖析]措施注意史料一第二、三、四段的第一句;弊端联系第二、三、四段后面的内容概括;积极作用注意措施的针对对象,大部分是封建的、落后的;说明的问题可结合“短短的103天内”“谕旨100多条”“怨声载道”等信息,据此从维新派的角度分析。[史料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2)请你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说明史料二中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答案提示】从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