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2.难点: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知识点一大势所趋1.国际形势(1)经济:19世纪下半期,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2)政治2.国内形势(1)民族危机加深①《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②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①原因: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产业。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倡导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②表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③影响: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知识点二新思想的演进1.近代开眼看世界(1)人物:林则徐、魏源。(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2.洋务运动的兴起(1)时间: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2)口号:“自强”“求富”。(3)评价3.维新思想的发展(1)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项目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和亚当·斯密的《原富》思想主张借孔子的权威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简述变法图存的道理,宣扬“民权论”把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介绍到中国来主要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借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影响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发”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①内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②实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③影响: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知识点三士人干政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2.表现(1)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逐步从理论上的宣传发展为实际的行动。(2)“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多次上书,使光绪帝感到不变法无以救国,并试图通过变法有所作为。(3)康梁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带动时务学堂、南学会等的成立,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4)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概念阐释]公车上书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主题一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史料探究】史料一史料二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史料三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重要准备。——《中国全史》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2)根据史料三,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答案(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史论归纳】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条件(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