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表现。2.掌握各国变法的具体措施及深层原因,分析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异同点。3.认识秦国变法的历史必然性。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影响。2.难点: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3)政治上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②世卿世禄、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4)军事上: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则以兼并为主,战争更加频繁。(5)文化上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9“学思之窗”,思考: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提示】(1)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2)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目的:富国强兵。2.概况时期国别内容性质春秋齐(管仲)①发展农工商业②整顿和发展军备③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奴隶主阶级改革鲁实施“初税亩”,“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魏(李悝)①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②推行平籴法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地主阶级改革楚(吴起)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②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易混辨析]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变法的不同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前者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后者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因此,前者大多属于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后者则基本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必要性(1)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较为落后。(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2.可能性(1)有利条件①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③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2)历史机遇①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已分裂成韩、赵、魏三国,力量大大削弱。②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3)直接原因: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特别提醒]商鞅能担当秦国改革之大任的原因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在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他精通法家学说,同时对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刑名”之学也很有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史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1)史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答案提示】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剖析]史料一与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有关。内容可依据其含义回答;实质从征税即承认合法性、承认所有权的角度回答。[史料二]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