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学案导学专题十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这些措施由于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1918年,国家颁布法令,宣布将各主要工业部门的所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收归国有。)(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由于物资极度匮乏,r~国家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供给,规定凡是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劳动。)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这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新经济政策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2)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在工业方面,(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将这些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4)在贸易方面,(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1)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它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到1925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了。)(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4.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1)(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却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现出强烈不满。)(2)特别是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兵变虽然被平息,但它反映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列宁等人随之决定改变政策。)二、斯大林模式1.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工业方面的表现:a.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b.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变成工业一农业国。)c.紧接着,苏联又开始执行1933~1937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d.在“一五”和“二五”计划实施过程中,体制确立起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农业方面的表现a.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b.1932年被宣布为“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3.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主要表现(1)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同年通过的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部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这一模式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4.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表现在政治、经济两方面。(1)政治方面表现为:(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2)经济方面表现为: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