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4章末总结一、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维新前维新后政治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国家;天皇没有实权;封建身份制度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废藩置县,中央集权加强;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土地封建领主所有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化;土地地主私有,统一征收地税军事武士是职业军人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文化西方文化刚刚传入推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对外西方列强入侵,沦为半殖民地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二、中下级武士成为倒幕运动领导者的原因1.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日本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日本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这就使得中下级武士仓促之间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先领导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然后又推动明治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命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武士的贫困和衰落,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中下级武士的实际阶级地位发生了变化,部分中下级武士的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更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3.日本武士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腐朽的幕府统治和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使他们认识到:为了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机,必须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必须仿效西方国家实行开国进取政策,以实现富国强兵。4.中下级武士大多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三、明治维新的特点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较为全面。2.从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1)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不仅仅是简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是注重加以更新改造。(2)从措施的推进方式上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3.从改革内容来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四、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1.时代和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的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国内因素:(1)政治体制:日本的封建领主制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维新派的尊王倒幕号召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和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以大阪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易于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技术在日本传播快、普及早,并与自身民族文化融合,对维新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改革的主观因素:(1)领袖人物:改革派骨干多为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具有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2)国家政权:明治政权掌握在改革派手中,改革成为政府的一致行动和基本国策,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3)人民群众:倒幕派重视利用人民的力量,终于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的变化明治维新以前明治维新以后政治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国家;封建身份制度;武士享有特权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土地封建领主所有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土地地主私有,统一征收地税军事武士是职业军人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文化西方文化已传入推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对外西方列强入侵,打破闭关锁国状态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例题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