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1.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认识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产生的影响。2.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3.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核心及地位。4.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知识点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2)“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禁锢着人们的思想。2.形成(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1978年11月)①内容: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必须首先要解放思想,才能解决问题。②意义: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意义:正式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轻巧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基之作——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南方谈话”(1)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内容①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②三大关系: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③判断实践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问题的关键: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3)意义: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2.中共十四大(1)时间:1992年10月。(2)内容①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3.中共十五大(1)时间:1997年9月。(2)内容①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②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成为党的又一行动指南。[概念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知识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2)提出:2000年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意义: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2.科学发展观(1)提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2)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创立:中共十八大和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