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从时空观念角度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史料实证角度掌握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改革的急迫性1.原因(1)阶级矛盾: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2)民族矛盾:辽、西夏和北宋之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激化。(3)自然灾害频繁,加重了人民的苦难。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深度认知]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使贫富分化更为激烈,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阶级矛盾激化。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改革的必要性1.原因——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项目措施负面影响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2.表现——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澶渊之盟”就是“积弱”局面的典型体现。(2)“积贫”①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军队数量激增。②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③冗费:军费开支高涨,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深度认知]北宋初年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其消极作用同样突出,“三冗”“两积”局面的出现就是其制度弊端的重要体现。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变法的借鉴性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的局面比较严重。(2)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3.措施(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2)严格“恩荫”制。(3)改革贡举制。(4)慎选地方官吏。(5)减轻徭役。(6)重视农桑。4.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夭折。[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49“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深度认知]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而庆历新政就是在积贫积弱的局面下统治阶级内部采取的一次改革自救运动。1.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2.宋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3.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但客观上为宋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并促进了民族融合。4.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和借鉴。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史料一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史料二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②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赵翼《廿二史札记》①指通过养兵的办法防止农民起义。②体现了冗官现象出现的原因、表现。(1)据史料一,回答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提示“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矛盾。(2)史料二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影响如何?提示现象:冗官。影响: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形成“积贫”局面。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1)社会矛盾激化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③改革派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