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导学专题二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知识梳理】一、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清朝危机四伏,欧美国家崛起、萌发学习思想)2、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3、意义:(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有启迪作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2、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实践与结果:(兴办洋务运动,但失败)(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局限性:(未曾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2、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君主立宪,三世说)、梁启超(变法图存)、严复(用民权否定君权))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践及结果:(戊戍变法,但因政变而失败)作用:(思想解放作用)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2、标志:(《青年杂志》创刊)3、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新发展:(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5、作用:(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6、存在不足:(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探究讨论】: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非常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尊孔更变本加厉,因此要反封建,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推翻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传入:(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2、传播:(1)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刊登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2)广东(杨匏安也发表文章《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姊妹篇))(3)各地出现了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3、论战(1)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2)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击胡适,掀起“问题”与“主义”之称。)(3)论战实质:(在中国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根本解决问题。)4、扩大;(《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提高工人觉悟。)5、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各地出现《共产党》月刊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二)、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先进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2、实践活动(1)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法国的蔡和森等也主张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组织共产党。)(2)1921年7月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重点突破】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时间宣传手段内容影响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顽固势力展开了论战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进行论战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915~1919年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彻底批判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