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本专题主要叙述南北朝对峙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所进行的汉化改革及其对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分两课时讲授。孝文帝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汉化革新,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来说,本专题内容可分两部分进行讲授:第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内容;第二,改革给社会面貌带来的变化及重要影响教学过程中,注意具体的改革内容与当时社会情况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体会改革举措的合理性与重要性,突出认识孝文帝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具体制度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面貌的变革以及对民族融合、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深刻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初期的社会面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知识与能力]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鲜卑族政权崛起时,少数民族政权相对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给其发展带来极大的制约,并激化着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充分体现了一个改革家的眼光和魄力,他的各项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各民族的大融合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智者的选择]本目讲了两个问题:一、北魏的立国与北方的统一。1.北魏立国之初的形势。拓跋政权兴起于乱世,立国之初,与后燕、后秦、柔然、夏等强国为邻。从拓跋硅到拓跋焘祖孙三代,是北魏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拓跋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先有奴隶制的发展但却急速转入封建社会的时期。2.北魏的发展壮大。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连年兴兵,屡获胜利,向北击败了其宿敌柔然、高车,向西灭掉了暴虐的夏政权,并于436年和439年征服了北方最后的两个割据政权北燕和北凉,完成了对北方中国的统一。在与南方新兴的刘宋政权争锋中,北魏屡屡获胜,确立了和南方政权抗衡中的优势地位。二、北魏政权日趋剧烈的社会矛盾。1.北魏落后的统治方式。北魏在统治方式上,实行“胡汉分治”和军事控制,对拓跋部鲜卑族人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人民仍保留着一些原有的统摄管理方式,并极力抬高拓跋部族人的社会地位,将其称之为“国人”。“国人”可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得到特殊的保障,享有免除赋役负担等特权。北魏政权为了维护军事统治和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力求保持胡人当兵、汉人耕田的状态,以“国人”为主体组成庞大的军队,进一步发扬拓跋部那种剽悍粗犷、善于骑射的民族习性和崇尚武功的精神。2.孝文帝推行改革的必然性。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在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下,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因此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常处于尖锐化状态。孝文帝改革之前的近90年中,见于记载的各族人民起义不下90次。此外,胡汉统治者之间也存在矛盾。北魏政权中,汉族地主的地位比过去明显降低,因此,他们力图挽回失去的地位和特权,这必然要触犯拓跋贵族与皇权的利益。拓跋部统治集团内也存在矛盾斗争,拓跋硅和拓跋焘都是在内争中被杀的。种种危机表明北魏政权继续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已难以为继,他们必须改弦更张,变更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以及风俗习惯,将其全面纳入封建制轨道。[均田制]本目主要讲述孝文帝的均田制改革。一、均田制推行的背景:①北魏原有的游牧生产方式的落后,农耕文明的先进。②北魏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荒地是推行均田制的可靠保证。西晋末年以来,北方战乱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