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难点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判断正误(1)“百家争鸣”中“百家”的含义是实指,意为一百个思想流派。(×)(2)“百家争鸣”中的“争鸣”意味着各派的思想主张绝对不同。(×)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思考材料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思考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提示内容:仁者爱人、以德治民、贵贱有序(或长幼有序)。主要目标是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深化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不同孔子孟子荀子伦理观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治国理念“仁”“德治”“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历史观“克己复礼”,较保守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二、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3)政治思想:消极避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概念辨析老子的“无为而治”(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2)提出“齐物”的思想。4.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3.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人物主张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著有《法经》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4.历史影响(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2.学派特点: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3.主要思想(1)思想主旨:“兼相爱、交相利”。(2)具体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4.主要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归纳总结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带有民本思想色彩。即所谓的“王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来统一人们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