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I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习目标】1.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了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4.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5.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知识梳理】背景:一、俄国的农奴制的形成与发展1.15C末16C初开始形成。2.17C中期正式确立3.发展:18C以后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1)允许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2)18C中后期的沙皇:曾将一百多万自由农民连同土地赏赐给贵族宠臣,并扩展到乌克兰、波兰等地。(3):俄国90%人口在农村,农村一半以上人口是农奴(学习提示: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处境恶劣。)4.危机:19C上半期农民骚动越来越多,暴动的农民不仅拒绝给地主服劳役和缴纳代役租,而且提出彻底废除农奴制的要求。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1、状况:19世纪中叶已出现,但仍处于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欧其它国家。2、原因:的严重阻碍(农奴制使俄国缺少工业革命必须的、以及)三、新思潮的涌动(学习提示:新思潮即指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1、背景:青年军官受西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俄国和非常不满。2、表现:起义。19世纪40-50年代,俄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如、发表文章,鼓吹,批评旧制度。四、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1、交战双方:俄国VS英国、法国、土耳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俄国VS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2、经过:(1)1853年,俄国侵入,侵犯了和在的利益。(2)英法同奥斯曼签订了同盟条约,派兵进入参战。(3)英法与俄国在要塞展开激战,1855年秋俄军战败。(4)1856年双方签订和约。3、影响:(1)俄国的急剧下降,进一步激化。(2)耗费了大量和,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3)沉重打击了俄国人的。(4)推动了的进行。内容:一、改革的酝酿1、背景:(1)内忧:(农民起义、十二月党人起义、新思潮的涌动);(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失败).2、酝酿:(1)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都试图改革。(2)思想基础:借助舆论宣传,化解。(3)组织基础:成立讨论、草拟改革方案。(4)个人力量:吸取经验教训,坚持改革。3、方案(1)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家用奴也不愿交土地分给农民,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2)工商地区:解放农奴,但农奴要交赎金;(3)草原地区:逐步分给农奴土地,但农奴要服劳役。(学习提示:亚历山大最终选择第二种方案,因为当时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地区,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弥漫一种失败感;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下,农民纷纷暴动。)二、“二一九法令”1、签署:俄历签署,又称。2、内容:(1)政治上:农奴获得了。(2)经济上:土地仍然归所有,农民可以一块份地。(3)组织上:由负责农民份地和的缴纳。(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如果农民希望到外地找活干,也必须得到村社的书面许可证。)三、进步性与局限性1、进步性⑴性质:主持下的性质的改革。⑵作用:①广大农奴获得,扩大了得来源,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的发展。③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2、局限性:(1)不彻底性:农民仍受控制的管理,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上。(2)掠夺性: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3)欺骗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得不租种,重新受到地主阶级的盘剥和奴役。作用:一、经济的近代化:解体,迅速发展。1、农业近代化(19世纪80年代起步):标志:一些地主、富农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学习提示: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农业的主要成分。)2、工业近代化(19世纪后期起步):(1)标志:①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向的过渡(纺织、钢铁、煤炭);②、等新工业部门迅速崛起;③、等新型交通工具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局限:①整体水平仍落后于;(19世纪末,俄国基本仍是农业国家)②对依赖严重;③发展不平衡。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