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第8课太平天国运动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专题三学习导读】1.把握本单元的一个主题:各阶级、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历程。2.要结合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点,深刻认识他们领导的民主革命。【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过程、以及评价。【难点】1.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2.分析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读课程标准,带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课文,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3、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课前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有哪几个重大事件?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二、知识梳理(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⒈、兴起⑴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②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③自然灾害严重④西方基督教影响(拜上帝会)⑵标志(1851年)2、发展金田起义(革命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南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3、全盛时期:北伐、西征、天京突围(二)、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⑴内容: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方法(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⑵评价:革命性(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空想性(平分土地不行、平分财富不行、战时状态)⒉《资政新篇》1859年⑴提出者:洪仁玕⑵目的:振兴太平天国⑶内容:政治: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教:学习近代教育和先进技术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4)意义:P48(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历史作用(功绩)1)反封建——打击清王朝2)反侵略——打击侵略者3)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4、局限性: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三、预习自测(参考优化训练)二、预习自测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课内探究案探究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或是民族矛盾?为什么?杨韦石洪①逼⑤疑②杀③责⑥走⑦灭我的疑惑:我的收获:思路小结:探究二有人说:“如果没有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太平军就会改写自古以来农民屡反屡败的历史。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留给我们太多的惋惜。”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观点?思路小结:课后训练案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课时作业选择题部分》)二、课后巩固促提升(《课时作业主观题部分》)问题导引1.开始:1851,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全盛:1856,北伐和西征后盛衰转变:1856年的天京变乱1859年,《资政新篇》失败:1864年,天京失陷2.不同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颁布背景全盛时期由盛转衰经济基础公有制,平均主义(空想性)私有制(现实性)群众基础反映农民愿望不能反映农民愿望相同点①都具有反封建性;②都是纲领性文件;③都未能真正实施探究案探究一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农民反抗斗争多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