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问题导学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材料二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材料三欧阳修曾经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两积”是指什么?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1)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2)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岁币,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4)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总之,“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活动与探究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铺稗贩,亦为较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材料三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探究分析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通过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看其性质。王安石变法涉及了士、兵、农、商等各个方面,是为挽救北宋统治危机,而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故其性质为封建社会内部进行的局部调整的改革。3.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资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王安石传》(1)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结合材料二探究其持此态度的原因。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提到:“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伦)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注:指王安石)。”(2)据材料三,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其原因。材料四(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