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1)新中国成立,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成果(1)文学:《红岩》《红日》《红旗谱》等。(2)电影、戏剧:《上甘岭》《李双双》《五朵金花》《茶馆》《蔡文姬》等。(3)舞台剧: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均是艺术精品。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背景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文章,成为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政治批判涉及的范围迅速扩大。2.表现(1)由于“红卫兵”组织在全国各地“破四旧”,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2)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被划入“文艺黑线”圈子。(3)许多优秀作品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签而被勒令停止上演。(4)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只有“样板戏”一枝独秀。三、文化事业的繁荣1.原因(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2)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且恢复“双百”方针。2.成就(1)文化奖项的设立:中国作家协会设立“鲁迅文学奖”及“茅盾文学奖”,中共中央宣传部设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2)文艺学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1.“双百”方针≠自由化方针“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中国宪法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但是,“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在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何不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允许在学术问题上自由争论,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3.1957年,艾青写了一篇寓言诗,一只蝉从早到晩在树上叫的都是一个调子,而它自豪的正是“一口气唱很久也不会变调”。然而,八哥却忍无可忍了:“我说句老实话,我一听见你的歌,就觉得厌。”因为这首诗他被错划为“右派”。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一些文艺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双百”方针未能贯彻。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学术和文学艺术领域。4.图示记忆“双百”方针[史料探究]材料一过去的戏总是那一套,帝王将相,小姐、丫鬟,保镖的是黄天霸,搞这一套不行。……一个时期,《戏剧报》尽宣传牛鬼蛇神……文化部不管文化,封建的、帝王将相的、才子佳人的东西很多,文化部都不管……如不改变,就改名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或“外国死人部”。——毛泽东《自欺欺人》材料二目前我国文艺欣欣向荣,我们还要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提倡各种学术争论,在争论中学术才有所发展。……我们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1998年10月《光明日报》所载李瑞环的讲话(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2)根据以上材料所述,你认为从我国文艺工作方针的变化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提示:(1)材料一说明国家主要领导人给文艺创作贴阶级斗争标签,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反映出此时“双百”方针不能坚持贯彻,文艺政策已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文艺工作方针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反映时代的要求;正确的文艺工作方针能够促进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归纳总结]“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原因表现经验教训曲折“左”倾错误不断发展,尤其是“文革”期间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学者被划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