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熟练的复述课文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自行解决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疑惑。2.字词把握的当堂小测,让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问题,及时纠正。3.故事情节的复述。4.背诵采用减字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两小儿的探索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如何解释近大远小和早凉午热的原理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复述故事,背诵,点拨。课前准备教师查找太阳与地球距离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熟读成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忆上学期学过的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进而引导学生回忆寓言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什么是寓言?它有什么基本特征?(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列子》简介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传说。二、新课学习(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纠错、读准字音)出示生字词:辩斗(dòu)盘盂(yú)沧沧凉凉(cāng)探汤(tāng)孰(shú)为(wèi)知(zhì)3.男女生分开读(侧重停顿、重音)4.齐读5.听范读(语气)6.自由朗读7.再次齐读(二)疏通文意1.加点字词释义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2.小组讨论,疏通文意3.个别翻译4.自由翻译(三)研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1.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有什么不同的结论?其根据分别是什么?明确: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乙:日出远,而日中时近。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2.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明确:他们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3.孔子在这篇课文中是不是多余人物?明确:不是。反映他实事求是的态度。《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学无止境。三、结论总结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1)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3)总结:其实,早晨及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这篇寓言让我们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同时也要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四、课堂练习1.重点字句检测(1)解释加点字问其故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及其日中如探汤(2)选出正确的翻译①孔子不能决也A.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B.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②孰为汝多知乎?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B.谁说你多知识呢?2.翻译下列句子(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孔子不能决也(4)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3.本文主要通过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4.《两小儿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