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马变专家!人防设计难点解析在很多建筑设计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建筑师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遇到无法验证设计正确与否等很多困难。本文从多专业的角度分析人防设计的要求,总结人防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建筑师之所以感觉人防设计难于驾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涉密性。人防工程分为国防工程和民防工程,一般建筑师只会接触到民防工程。人防设计含有涉密内容,可查阅的参考类书籍较少,因《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限内部发行)仅针对民防工程,且只谈到设计标准和做法,而非设计原理,使建筑师无法理解条文制定的原因和人防使用的要求。(2)地方性。因为不同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以及人防工程管理“特殊性”的不同,所以国内很多地区要求指定当地人防设计院对此部分内容进行单独设计,造成该地区民用设计院不会也不太关心人防设计。(3)全专业性。人防设计需要设计单位的全专业配合。(4)平战结合性。人防设计必须考虑平战结合。一套平面需要兼顾两项功能,平战功能的转换要求增添了设计的困难,甚至有些地区人防主管部门要求递交人防部分的平时使用和战时使用两套图纸。(5)顺序性。人防设计一般是平时功能先于战时功能,在平时功能已经设计好的图纸上再进行战时功能设计,因而受到已经形成的条条框框的约束,给人防设计带来很多困难。(6)实践性。由于国际上已禁止进行地上核试验,且我国多年来没有经历过战事,人防功能的设计与施工没有经过实际的验证,因而无法确定很多细节是否能够与实际相符,造成不同地区对人防条文的理解和执行有偏差,也为设计增添了难度。合理地进行人防设计,做到与平时使用功能的良好结合,首先必须理解人防工程的防护原理及战时使用功能原理,了解人防每个细部节点的功能与作用。1人防主体——使人与物资避免受到各类武器的伤害人防主体是人防的围护结构,也是人防的最重要部分,就像一个巨大、坚固、密闭的容器,以满足人们战时躲避武器的伤害,战后能快速恢复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人防主体主要包括人防底板、人防顶板、外墙(外围护墙)、临空墙等部位(图1),由于各部位对武器的抵抗能力不同,造成对各部位的要求不同。图1人防主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人防顶板是人防主体最薄弱的部位,最小厚度不得小于250mm,以抵抗来自上部的强大冲击波,所以人防顶板不允许穿越任何无关的孔洞(包括水暖电各专业的管线),同时人防顶板必须使用防水混凝土浇筑,以防止化学武器的毒素与细菌的渗透。由于墙体和柱子对人防顶板的支撑力不同,也决定了人防等级的不同。多数情况下,由剪力墙支撑顶板的(剪力墙结构)地下室,适合建造5级人防,而由柱子支撑顶板的(框架结构)地下室,适合建造6级人防。2人防单元——使人与物资受到各类武器的伤害降到最小当需要建设的人防主体过大时,必须将主体分成两个或更多独立的单元,即防护单元。每个防护单元的内部循环系统(送排风系统、上下水系统、供电系统等)都是独立运行的(图2)。图2防护单元划分示意图当某个防护单元遭到破坏时,其他单元仍然能良好运转。同一防护单元内部为了防止弹药爆炸后,弹片等物体损伤人的生命,应分别设置抗爆单元(每单元面积不大于500m2)。人防主体的上部建筑层数为10层及10层以上,或其上部也为人防主体时,该人防主体可以不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因为由于楼板的遮挡,可以不考虑遭炸弹破坏(图3)。图3不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的条件3人防出入口——满足人与物资顺利地进入人防主体人防工程形成封闭的主体后,需要有出入口来满足人和物资安全地出入人防内部。每个防护单元至少具备两个出入口,一个是室外主要出入口,能满足战前、战时和战后的使用,因而在战前和战后都不能先于人防主体受到损害;另一个是次要出入口,能满足战前使用即可,战时需要封闭或封堵,战后不作要求。由于出入口是整个人防封闭主体上的“缝隙”,所以口部成为人防防护的薄弱环节(图4)。图4人防主入口设置人防室外主要出入口的设置,首先应满足在战时不得被地面其他构筑物损害而对口部形成堵塞的要求,所以口部应按防倒塌棚架设计。在不影响平时使用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