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说明: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9页,第Ⅱ卷为第9页至第10页,请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0题,共75分)1.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体现出供奉、祭祀祖先的观念源远流长,这种观念源自()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察举制2.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宗法制已完全崩溃3.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4.《诗经》中的下列名句,不能直接反映宗法分封制的是()A.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B.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C.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5.穿越剧虽说荒诞,但也风靡一时,假设你通过穿越回到商周时代,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你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A.成为姬姓贵族B.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C.成为商朝中年的贵族D.做了平民,才能与人品俱佳6.某学者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政”主要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中央集权制7.《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8.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皇帝制度始于秦朝②秦朝统一了文字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A.汉代设中朝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D.明代废宰相10.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1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12.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变化。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其搭配正确的是()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13.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了历代宦官专政最猛烈的王朝之一。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A.明朝皇帝懦弱B.明朝推行特务统治C.君主专制制度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14.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A.割让香港岛B.领事裁判权C.巡查贸易权D.关税协商15.“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下列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D.因吸烟,中国死亡亿万千人16.有学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