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秦统一后,中国古代曾经多次出现过许多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现象。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权的削弱B.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C.宰相权力的加强D.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2.“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种制度应该是()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C.元代的中书省制度D.明代的内阁制3.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继承了商周形成的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②4.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三省六部分理全国政务5.“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A.《史记》B.《唐六典》C.《宋史会要》D.《清史稿》6.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世卿世禄制D.三省六部制7.以下选项与下图中圆圈所示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直接相关的是()A.修筑长城B.修筑直道C.开辟“五尺道”D.开凿灵渠8.孙中山认为:“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唐宋至明清之间的考试,不符合此评价的是A.选才制度的程序公正B.科目一直不合时用C.试题的体裁屡有变化D.选拔出了很多人才9.据《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由此推断蓟之诸侯属于()A.姬姓子弟B.有功之臣C.先代贵族D.商朝贵族10.刘泽华先生所言:“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皇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对秦朝皇帝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11.《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D.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12.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13.清朝雍正帝统治时,创立军机处。关于设立军机处的理解,正确的是A.从此使内阁成为法定最高行政机关B.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中枢决策机构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行政效率低D.面聆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强化了皇权14.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1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16.据史载,汉代每年“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