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思考[摘要]在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面临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正经历着学风现状明显滑坡、纪律诚信观念淡漠、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急功近利状况明显、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等诸方面的冲击,文章就此提出了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和建议。[关键词]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高教改革[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20)06?0089?03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在高校管理者组织实施下,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活动。[1]高校学生工作要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厘清“如何培养大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的根本任务,践行“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性人才,为我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需要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者来研究解决。一、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教育环境的变化第一,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1999年以前,我国实行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模式,高考录取率只有不到10%,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才能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深造。1999年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满足社会大众文化需求,教育改革拉开序幕,高校开始扩招,招生数量每年都大幅度增长。1999年招生数量只有106万,截至2020年大学生的招生数量达到675万,增长了6倍多,入学率达到了72.3%,高等教育真正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扩招,促进了地方高校快速发展,但是地方高校软硬件配套设施严重落后,学生管理队伍配备不足,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显著的压力。第二,国家就业政策的根本性改革。建国初期到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业主要是统包统分,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表现为计划经济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就业分配制度的矛盾日益明显。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就业政策开始由供需见面逐渐步入了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90年代末就业政策正式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200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2]。地方高校主要培养实用性人才,面对国家就业分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和挑战。第三,网络媒体蓬勃发展带来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出现了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产生了短信、微博、飞信、校内BBS论坛等新媒体,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现在高校基本都覆盖了互联网,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浏览最新的科技资讯和时事政策。网络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积极和负面新闻充斥着网络媒体,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剧烈对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经受着新的冲击。地方高校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接受新文化成果,自觉摒弃低级落后思想,如何积极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制高点,利用网络、新媒体等信息化新技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管理是新的挑战。第四,大学生个性特点显著变化。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在家长百般宠爱和呵护下成长,是一群活跃的青年群体。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关注自身利益,但是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追求多元;他们在顺境中成长,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差,做事眼高手低;他们自主意识强烈,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协作交流意识较差,不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精神,而且兴趣广泛,喜欢追求时尚,但是自控能力差,容易迷失自我。应该来说这批90后大学生具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