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页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及其比例关系。2.在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换算关系。3.学会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逐步健全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之间关系的知识网络。技能目标:在审题、析题和解题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计算格式和思维过程的的规范化训练,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2.使学生明确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是为了进行和发展社会生产,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强化自我探索的动机。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等概念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方法:引导发现、讨论、讲练结合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投影]1.0.2molCl2与L标准状况下的CO所含的分子数相等,与gO2所含的分子数相等,与个SO2分子的物质的量相等。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A.在常温常压下,11.2L氯气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B.32g氧气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2NAC.0.5L1mol/L硫酸钾溶液中含钾离子数为NA2第2页×NA×Vm÷Vm÷NA×V(aq)÷V(aq)×M÷MD.NA个氧分子和N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3.VL硫酸铁溶液中含有mgFe3+离子,则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学生练习、讨论、总结][板书](意图或说明:通过提供3个基本习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复习有关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进而理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本计算的网络关系。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铺垫,承上启下,并由此自然引入新课。)新课引入[提问]我们在初中化学中曾学过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化学方程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表示定性关系,即化学方程式表示了由什么反应物生成了什么生成物;其二是表示定量关系,请同学们以反应2H2(g)+O2(g)=2H2O(l)为例说明化学方程式中有什么定量关系?(学生可以回答出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新课[讲述]化学方程式这些粒子的数目关系也就是化学计量数(ν)的关系。[讨论]如何从化学方程式中的粒子数关系推出物质的量关系?如果方程式中有气体,能否推出其体积之间的关系?[板书]2H2(g)+O2(g)=2H2O(l)化学计量数ν之比2:1:2nNmV(标况)C3第3页扩大6.02×1023倍2×6.02×1023:1×6.02×1023:2×6.02×1023物质的量之比2mol:1mol:2mol气体的体积比(同温同压)2:1[学生小结][板书]一、物质的量等概念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应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若为气体还等于相应的体积之比)[讨论]根据化学方程式,2molH2完全反应,需标准状况下的O2的体积是多少?生成的H2O质量是多少?(意图或说明:由此可得出化学方程式中相关物质之间量的混合比例关系,为较复杂计算打基础。)[板书]2H2(g)+O2(g)=2H2O(l)2mol22.4L36g[引言]刚才我们研究了化学方程式中的有关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可以说到现在为止,对化学方程式中的量的关系的认识已比较完善。下面我们就利用刚才得出的结论来进行有关计算,我们可以看到,物质的量等概念在化学计算中的运用,大大方便和简化了计算过程。[板书]二、物质的量等概念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物质的量直接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投影]例1.完全中和0.10molNaOH需要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所需的H2SO4质量是多少?[学生说题]要求学生说明:试题供的条件是什么?求解的问题是什么?解题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建立题示条件和求解问题之间的联系?4第4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结合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化学计量数关系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意图或说明:让学生说题,可以明晰解题思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经过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板书]例1的解题过程略(见课本第80页)。主要目的是提供解题示范。边板书边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