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在现实社会当中,只要有用户就会有需求,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产品,只要有产品就要有运营。现在从事运营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发现,其实很多运营并不了解运营。包括自己在很长的是一段时间内,对运营有很大的误解,认为运营就是出方案、写文案和用第三方建议软件作图。就是吋丁杂的D,于是会决定运营很琐碎、无价值。一个人做事情的深度取决于你看待这个事情的高度。想要做好运营,成为一个牛逼的运营,首先最基础的就是,你要弄懂运营到底是什么,了解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你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好运营。运营是什么?现在很多运营从业者都要做的就是写文案、出图片需求、搜集数据等等。但是,这些文案、图片和数据的背后,其实我们都是希望引导用户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情,比如:阅读我们文章、分享我们的设计的海报等。可写文案、设计图片这些都是手段,运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文案和图片、产品等等让用户产生行为。所以,一个运营要做的事情其实不是写多少篇文案、提了多少图片的需求,而是通过这些手段让用户产生行为。于是,这里就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让用户会产生行为呢?是因为文案?图片?还是产品的美观?其实都不是,是用户的情绪。所有的行为都是情绪驱动的,每个人情绪的不同,行为就不同。但是只要情绪的变化,才会产生行为。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哲学里有一个观点,意识决定行为。每个人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情绪的驱动,这是人性。运营是引导用户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情,产生行为;而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情绪的驱动,那么运营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就是了解人性,把握人的情绪。所有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情绪的驱动,这是人性。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和朋友吵架了,吵一顿之后感觉很生气,决定这辈子都不再和他做朋友了。但是,第二天睡醒了忘记了这个事情,天气很好想去玩泥巴,就喊上昨天吵架的那个朋友一起去。两个动作背后的区别是什么?□□是因为情绪不同,一个是愤怒,另一个是愉悦。情绪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感受,以及回应整个世界的方式。我们的情绪是充满活力的、有目的,或许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的作用却不可小觑因为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感受,以及回应整个世界的方式。之前我在听产品思维课程,里面有一句话: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情绪就是最底层的操作系统,有的人是ios,有的人是安卓大家的版本号还不太一样。人们后天学习的只是技能,都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一个的APP。但是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非常理性的,真正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内在的感受,是在的情绪。产品和运营在与用户关系的这一层面来看,它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就是了解人性,把握人的情绪。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了解人性,把握人的情绪。四种常见的生物性情绪当我们知道了运营其实就是了解人性,把握人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疑惑,人有那么多的情绪,我们都需要一一了解吗?哪些情绪是所有人都会有呢?其实,只要了解里几乎人人都有的生物性情绪,围绕生物性情绪思考运营方案、产品设计,就基本上不会错。这个生物性情绪就是每个人自出生都会有的,是每个人的本能的情绪反应。分别是:愉悦、不爽、愤怒和恐惧。1.愉悦和不爽愉悦和不爽其实是一对情绪,两个的区别在于是否被满足。满足了就会愉悦,不满足就不爽。不管是产品还是运营,我们总在说的一个词是用户体验,要给用户好的用户体验,其实就是让用户满足,让用户感觉到爽。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报名了一门课程,临近开课的时候,工作人员给我发了一段花,最后一句是M尔头像好看〜口。r卜fET呻ET.人電离H■励片>4•:rmmini*■严■出F:a.Hit■为谓1■■对丁■怦larrann#v■•札s■--tlH(STH-宁电F吐枫if蚀H肿…h_于是,在我一顿的微信消息当中,我最先点开了这个回话消息,对话的内容就是一些常规的开课必读内容。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在一堆的消息当中,我会主动的最先点开这个消息。其实点击的这个行为,是在我看到M尔头像好看〜D这句话之后产生的,当时我心里的想法是:1.她都说了啥,为什么突然夸我?2.以往对客服感觉都是机械性的发消息,难道她是个真人?在一堆困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