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高段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艺术逆反心理是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统计,当前有15%——2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特别是中高段学生,心智发展,有了一定的思维,其逆反心理障碍尤其严重。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艺术,争取主动权。一、逆反心理的产生:一般来说,逆反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一种抵触情绪,是对外部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机制。在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从“教”与“学”的关系分析。由于升学手段与模式仍以“分数优则取,一考定乾坤”,教师、家长不得不重知识轻心理、重分数轻能力,对学生抱着过高期望,有是不乏“恨铁不成钢”,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手段过火,使得学生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如此压力。(2)、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中高段学生有思想、有情感、有需要,他们对自己也有一定的目标要求,也愿付出努力。但很多时候却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得不到体现与肯定,特别是后进生总是受到冷落,没有地位,缺乏安全感、成就感,同时也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厌师、厌学。(3)、从家庭、社会环境分析。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虽然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但家庭、社会的不健康思想很容易影响他们。小学中高段学生开始出现“追高消费”、“追星族”群体;同时被新闻媒体所披露的社会阴暗面以及其表现出来的种种浮躁心态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更何况这些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他们盲目地受制于自由享乐,失去了求知的欢乐,失去了自我。以上三种因素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或玩世不恭的逆反心态,一方面他们对教师与家长的正面引导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另一方面他们压抑自己,故意作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二、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善待学生,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呢?1、知情知心,充分尊重,在增进沟通中求化解。化解的前提是知情,只有详知内情,才能把握学生的现实心态,了解他们希望什么,需要什么。与学生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化解其逆反心理。(1)、以沟通求信任。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以坦诚交谈的方式与学生谈心,树立相互的信任感,学生便会直抒胸臆,畅谈积怨,教育者才能听其言、观其行、知其情,从而采取有效措施。(2)、以沟通求融洽。教师由于年龄、职位上的差异,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敬而远之”。交往中,教师得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和同学相濡以沫,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使之产生一种自尊心理,获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这样就会大胆反映意见,发泄牢骚,师生间那种格格不入,互相对立的逆反心理也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消除。(3)、以沟通求理解。教育者教育学生时,如何达到忠言逆耳,良药不苦口的效果呢?这离不开相互间接触、理解,只有当学生对教育者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消除误解,增进谅解,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自觉接受教师的规劝、批评。2、虚心恭谨,真诚坦率,在自我表率中求化解。在思想教育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应时时做学生的表率,虚心恭谨,真诚坦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化解学生的怨气。首先,要注意正确调节情感。教育者也是人,也有不幸,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借机向学生发泄,凶神恶煞,怒气满面,大声呵斥,势必造成恐惧与紧张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不安。这方面,马卡连柯曾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虑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不愉快的事情,生了病,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露出来”。这就是说教育者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将不良情绪深埋心底,自我解脱,始终给学生以亲切感,以良好的心境,积极的情绪去影响、引导学生,缩小逆反心理赖以生存的心理空间。其次,要正确对待失误。教师不是完人,孰能无过?有时缺乏调查研究、理性思考,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