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军训对培养国防教育的意义摘要:军事训练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军训开展在大学生的三关形成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军事训练对于国防教育的意义,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军事训练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共同应尽的责任。关键词:大学生军训国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20)04-131-01加强国防教育,提高人民的国防观念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向全党做汇报时提出的。实施军训和开设军事理论课是履行法规培养人才的需要,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知识是法定义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觉接受军事训练,努力学好军事科学知识,是青年学生履行保卫祖国神圣义务的具体行为,大学生应自觉地承担起这一光荣的职责。国防教育中军训是大学生入校的第一课。通过军训,学生们可以了解国防,熟悉军人。军训在高校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们之间由陌生到熟悉,对校园环境的适应,刚刚离家时内心的思念和恐惧,这些都是在高校新生入学的军训中去体验和适应的。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着极其敏感的心理特征。大多数刚入学的大学生只经历过3—5天的军训甚至是没经历过军训。学生们在经历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的12年教育后,大多数学生的国防观念刚刚开始形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处于形成阶段。而军训又是大学生对军事训练及技能最初的接触,利用军训时期对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进行最基础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一、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训练中,大部分同学都对军训要吃苦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学生们通过军训培养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学生们把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带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牢记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巩固和深化军训成果,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恪守校纪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校规,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立志成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数出生在90年代,他们的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的烙印。经济条件的好转、物质条件的丰富使他们缺乏吃苦的精神。青年一代在注重自我意识的同时显现出普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军训中相对较为严格的队列训练和军事技能学习其形式的表现就是让学生受苦。这些父母的宠儿在军训期间除了严格的内务要求之外还要经受身体上的极致疲乏。这一时期的学生们会在难捱的同时把与自己一起辛苦的同学看成战友,他们的情感及其容易凝结在一起。日常生活中的挑剔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彼此的关心、团结和巨大的凝聚力。许多学校喜闻乐见的唱军歌、拔河、野外拉练等军训内容更是让学生们走进集体、感受集体、融入集体。集体主义精神也在军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并根植于心。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然而青少年一代的责任感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责任感这个概念可大可小,向大处说,以天下为己任、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向小处说,拧紧滴水的水龙头,坚持不乱扔垃圾,给老年人、孕妇让座,礼貌待人,尊敬长辈等,这些都是责任感的体现。社会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做大英雄,只要我们能把自己身边的小事做好,社会就会和谐。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主体之一,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学生的生活规范化。部队化的统一管理使学生懂得服从,“令必行、禁必止”。学生们在统一规范化的生活环境下正义感急剧增长,他们的心里发生微妙的变化,坚持正义、团结友爱、勇于担当。这些正是责任感所需要的形成环境。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有长期的历史传统,在社会舆论、社会心理上有深厚的根基,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完全相同的内容,尽管在爱祖国、爱人民这个基本的方面是一致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