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形成背景(2)形成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①时间:1949年9月。②内容(3)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4)基本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__________”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2)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作用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目的:实现____________、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保障:《____________》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4)实施(5)意义易混易错(1)《共同纲领》具有过渡性、革命性,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2)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具有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特点。(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二字不可少。(4)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议政党,而不是反对党、在野党,与中共在政治目标、根本利益上有一致性。(5)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主题1建国初确立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图示:识记技巧用数字“四、三、二、一”掌握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历程。“四”指四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三”指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确立时期;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挫折时期;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二”指两个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指一大特色: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主题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政治协商制度表解: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建立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曲折1966~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完善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史料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讲话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史料表明政协的职能发生了巨变:由代行人大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由立法机构变为政治协商机构,当前职能主要表现为参政议政,行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权力。主题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因素。历史因素: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②民族间相互同化,相互影响。③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结成了深厚友谊。现实因素:①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②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③《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规定。史料民族大团结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针对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现实,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共同发展,中央统一领导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保证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例题(2011·浙江高考)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