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理景观图的阅读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物的画片、照片、幻灯片和卫星影像图片等。地理景观图的阅读要掌握以下要领:①仔细观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关键信息,不要被无关信息所迷惑。②对照有关课本内容,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③分析图中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形态特征;或将几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例如,读下面两幅民居图时,首先应注意图中的房屋。两图房屋最大的差异是屋顶形状不一样,浙江山村一带传统民居的屋顶是坡顶,而新疆一带地区民居的屋顶是平顶。然后分析两种屋顶形状所反映的地理意义:浙江地处湿润区,降水丰富,坡顶房屋排水效果好;新疆地处于旱区,降水少,就不存在排水问题,而平顶可以被用来晾晒葡萄等果物。通过对两幅图的比较可以看到,房屋的建筑形式与当地的降水状况有一定的关系。练习1.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日晷(guī)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赤道日晷晷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是一致的。某科技馆(29°36′N,106°100′E)拟建造一座赤道日晷。请完成下列问题。(1)此科技馆位于。(填写正确项的字母)A.兰州市B.重庆市C.贵阳市D.武汉市(2)在安装日晷时,首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安放日晷底座。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应为。(3)当晷针影恰好在晷针在征下当时间为时。(4)冬至日,当晷针影恰好与晷针正下方的刻度线重合时,此地的太阳高度角是。(参考答案:(1)B(2)60°24′(3)12时(4)36°582.读图。图中河流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A、B.C分别为不同河段上的三个点,该点处横截面的剖面状况如图所示,读图后回答。(1)该河流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河流在A河谷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成谷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处沉积物较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出A、B处森林资源在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4)若该河流位于我国,则C可能是我国的什么地区?参考答案:(l)自西北向东南(2分)(2)在断层处,岩层破碎,容易侵蚀成谷地(2分)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河流下切侵蚀成谷地(2分)下游地区水流平缓,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土层深厚(2分)(3)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严禁过度采伐,尽量提高森林覆盖率(2分)(4)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2分)3.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2)当时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A.华北平原B.汉中平原C.太湖平原D.江汉平原(3)直接导致该城市北宋后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4)北宋后,黄河累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试分析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5)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参考答案:(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或东京是北宋的都城、未经战争破坏等)(2)题东京的稻米由汴河运入,其产地来自哪个地区,结合当时运输状况,稻米主要靠水运,而汴河东入淮河,经古运河可将江浙一带的稻米直接运到东京;而汉中平原、江汉平原和东京之间有山脉阻挡,运输不便;华北平原在当时基本上不产稻米。答案为C。(3)靖康之变;都城迁移。(4)题分析东京附近黄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该段地处黄河下游,由于中游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加,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含沙量增加,由于泥沙淤积使下游逐渐变成地上河,黄河河床比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