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2.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主要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课前预习案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和等。2.城市功能区(1)特点:呈现连片分布;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2)常见功能区①住宅区:城市中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和住宅区。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或街角路口,呈分布。③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成,主要分布在地区。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又称。(2)典型模式:模式、扇形模式、模式。2.影响因素(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付租能力。①影响地租因素:和距离。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2)其他因素:种族和宗教知名度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3.变化(1)城市发展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2)随着工业发展和的兴起,用地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课内探究案探究一:城市主要功能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工业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类型。2.功能区的形成与特点城市土地有限且各地块区位条件存在差异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竞争经济活动空间上发生高度集聚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引起导致形成____区____区____区行政区文教区特点:①②3.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面积形态位置(区位特征)功能区内部特征住宅区最大(城市中_最广泛_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片状团状点状高级住宅区城市_外缘_,与高坡、文化区联系分化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两者质量上有差异,位置上呈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呈现连片分布没有明确的界线商业区最小点状条带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原则:市场最优、交通最优)高楼林立,人口流量大,经济活动繁忙,内部分区较明显中心商务区(CBD)工业区较小(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聚集性强成片分布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河流、铁路、公路等)分布)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相互间集聚性强。受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影响,趋于分散4.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如何处理好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关系?基本原则:(1)与工业区要有便捷的交通联系;(2)污染源布局在居民区下风向或河流下游;(3)在居住区和工业区间建卫生防护带。探究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2.三种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三种。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城市的功能用地类型取决于各项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图1图2读图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回答:A地应形成区,B地形成区,C地形成区。这说明:①距市中心远近是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②各类土地利用中,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大,商业付租能力变化最快,住宅次之,而工业最小。读图2“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图”,回答:①图2中,地租最高的是,原因是:。按地租由高到低排列A、M、L、D四点顺序:。地租等值线沿干线公路向和城乡外围公路向外凸,说明交通便捷程度也是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2)其它因素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更具复杂性课后拓展案读行业与用地方式关系图回答1—2题:付租能力路程ABCDE①②③④1.A、B、C、D、E五图分别代表A.独立平房、多层住宅、农业、工业、零售业B.独立平房、多层住宅、工业、农业、零售业C.零售业、多层住宅、独立平房、农业、工业D.零售业、工业、多层住宅、独立平房、农业2.关于上题判断依据的正确说法是()A.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在成本中的比例不高B.零售业的付租能力一般,为了接近最大的消费群而分布在城市中心C.农业用地需要的土地面积最大,付租能力最低D.独立平房的建筑面积较大,环境优越,付租能力高于多层住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