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关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学习目标与思想方法【课程标准】1、知识与技能:识记昆腔产生的时间、地点,顾坚;梁辰鱼、魏良辅对昆腔的重大贡献,兴盛的具体表现。理解魏良辅改革后昆腔的特点,昆曲艺术的致命弱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保护昆曲做出努力,使之延传至今。拯救和保护昆曲面临重重困难任重道远。以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让昆曲薪火相传,再创辉煌。理解古琴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云锦的织造工艺及《萨格尔》在藏、蒙民族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法、阅读法、图表法、历史比较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昆曲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在民族区别中,非物质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保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保护文化主权。文化主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政治独立的精神基础。保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保护。【专题探究】本专题介绍了我国以昆曲、古琴、云锦及《萨格尔》为代表的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戏曲活化石”之称,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和舞蹈史上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在中国历史上,琴是古人修身养性的工具,在中国古典文化和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云锦华美典雅,织造工艺复杂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卓越技艺的结晶;《萨格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藏族口传长篇英雄史诗,为研究古代藏族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学法点津】1.学习本单元内容,要重点了解昆曲这一重要概念;知道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感受昆曲作为“近代百戏之祖”的艺术价值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2.运用对比的方法,欣赏不同的戏剧片段,阅读中外著名史诗,了解织造业的发展,进行中外非物质遗产的类比,加深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认识。3.可适当欣赏有关的戏剧或影片,或参观博物馆,了解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的兴趣,弘扬民族文化。一“百戏之祖”【思维激活】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昆曲是怎样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自主学习与知识构建【自主·预习·思考】一、600年的兴衰1.形成与发展(1)元朝后期,江苏昆山一带流行以当地方音为基础的南曲,明初称“昆山腔”。(2)明嘉靖年间,昆曲已发展成雅俗共赏的戏曲形式,昆山人魏良辅对其革新,创造出“水磨腔”,因此被称为“昆腔之祖”。梁辰鱼编写的第一部昆剧《浣纱记》上演后,引起了轰动效应。(3)明万历年间,昆曲大举进入北京。从明万历时期至清嘉庆初年,昆曲达到极盛。《临川四梦》、《长生殿》、《桃花扇》等剧目风靡天下。2.衰败(1)清朝屡兴“文字狱”影响了昆曲剧目的创作。自乾隆年间起,昆曲趋于因循守旧,活力渐失。(2)新兴的花部诸腔大量吸收昆曲的精华,动摇了昆曲统领戏剧舞台的地位,昆曲由盛而衰。(3)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日渐衰败,昆曲不再有昔目的繁荣。到民国初年,昆曲这一国之宝几乎成了“绝唱”。二、百戏之祖1.特点(1)昆曲在魏良辅创新时,已经集中国古典音乐、舞蹈、艺术之大成;又历经文人雅士数百年的精心雕琢,终于形成一门融诗、乐、歌、舞、戏为一体的戏剧形式。(2)剧本采用了宋、元杂剧和传奇的形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3)昆曲的音乐曲调统称为“曲牌”。各角色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感情,从而形成载歌载舞的艺术特点。昆曲的服装、化妆、头饰、道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舞台艺术。(4)昆曲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五大类,每一类还可再细分,每个角色行当各有一套唱念方法和身段动作,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