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本专题主要叙述战国时期使秦国发生巨变的商鞅变法,分两课时讲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和变法的内容。战国初期,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也必将发生变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激烈动荡的大变革时期,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动,各诸侯国都在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纷纷实行变法。魏国李悝变法起到了先驱作用,此后,赵国、楚国、齐国等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改革者也大多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物,所以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仍保留了一些奴隶制残余。各国变法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比较而言,秦国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其次,要让学生掌握变法对秦国的影响,理解变法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当时的秦国远远落后于其他各诸侯国,秦国的统治者为改变本国的落后状况,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与其他列国变法相比是较彻底全面的,它使西部边陲国穷力单的秦国一跃而成为地域辽阔的大秦帝国,在兼并战争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在众诸侯国中的弱势地位。虽然最后商鞅被保守势力迫害而死,但是变法措施却由于顺应了历史、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在秦国得以延续。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难点:如何理解商鞅变法的重大历史意义。■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知道变法之前秦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认识其必然性。根据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用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分析变法对整个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各项变法举措的了解,认识秦国变法之前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变法的重要性。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收集关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资料,独立思考,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建立霸王之业先后进行了改革,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惟一出路,明确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所述的商鞅变法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和私有制的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获得政治权利,各国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相继进行变法。当时的秦国地处西部边陲,政治经济制度相对落后,给其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秦国统治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献公开始就着手改革。大规模的封建改革是在秦孝公统治时期(前361一前338)实现的,而这场改革是秦孝公依靠商鞅进行变法来完成的,故习惯上称之为“商鞅变法”。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对促进秦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变革时代]本目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在经济方面,从公元前475年(秦厉公二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相当的发展,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生产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历史在前进。从政治上看,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已经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先后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并建立了封建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魏、楚、赵等国,这些国家经过改革迅速强大起来,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二是在思想领域的变革。社会大变革引起了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思想文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