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五四运动》导学案Ⅰ、课前预习一、风雨如晦(五四运动的背景):1、民族矛盾加剧:一战爆发后,欧美列强无暇顾及中国,日本趁机扩大在华利益,出兵对德国宣战,占领山东全省。日本妄图独占中国,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递交,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其称帝支持,基本同意。2、阶级矛盾激化:袁世凯在窃取革命果实后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实行专制统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3、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一战又使列强在华势力削弱,中国民族工业在1914—1919年期间,出现一个发展的“短暂的春天”。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力量迅速壮大,为其登上历史舞台准备了条件。4、思想基础:从1915年起,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和为口号,提倡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以科学反对迷信,掀起。5、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无产阶级运动结合,成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6、导火线: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召开和会,讨论处理战败国问题,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会。会上五大国操纵会议,将原本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二、雄狮乍醒(五四运动的经过):1、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3日,运动中心,主力。方式。主要口号。第二阶段:1919年6月3日—6月28日,运动中心,主力。方式、、。2、结果:北京政府于6月10日罢免的职务,6月28日拒绝在上签字。中国第一次。运动胜利。三、薪火相传(五四精神):1、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体现出精神。它是中国从发展到的转折点。(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体现了鲜明的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体现了精神。(4)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Ⅱ、本课教学环节【学情调查情境导入】导入:《建党伟业》中有关五四运动的情景。学习目标:1、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导火线、经过、影响。2、熟记“五四精神”。学习重点难点:“五四精神”,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展示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合作探究一: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国内与国际形势(总结、概括)合作探究二:五四运动的过程3、总结:五四精神【达标训练巩固提升】A1、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A.将东三省和内蒙古变为殖民地B.把中国变成独占的殖民地C.独占中国沿海的港湾和岛屿D.支持袁世凯做皇帝A2、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不包括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B.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C.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A3、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提出的斗争口号初步实现的有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废除“二十一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④A4、五四运动有哪些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发扬?①爱国②民主③罢学④追求真理⑤思想解放⑥科学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⑥C.①③⑥D.①②③⑤⑥A5、顾维钧:“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材料中提到的和约是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中心主力口号方式结果A.《开罗宣言》B.《波茨坦公告》C.《凡尔赛和约》D.《九国公约》A6、中国共青团团歌:“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文中的“五四”发生于:A.1918年B.1919年C.1920年D.1921年B1、巴黎和会上中国能够拒约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外交人员出色而有力的辩论和交涉B.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C.中国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给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巨大压力D.中国站在正义的立场上B2、五四运动中,北京爱国学生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与,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B3、“试观此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