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陕西省榆林一中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VIP免费

陕西省榆林一中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1/2
陕西省榆林一中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2/2
陕西省榆林一中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教育的兴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⑴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⑵方针: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⑶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⑷作用:①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⑴重要措施:①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②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③作用: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⑵教育性质: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服务。⑶教育方针:①毛泽东:全面教育。提出: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②刘少奇:两种制度。内容: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工作。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思路。⑷办学体制:多样性。⑸主要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⑹历史意义: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二、教育的挫折: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文革的冲击:⑴文革爆发后,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进行大串联。⑵文革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1968年底,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教育革命”:⑴领导体制:工宣队进驻学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⑵教学体制:“开门办校”,缩短学制。⑶高校招生:招收工农学生,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3.高校恢复招生:⑴时间:1970年。⑵对象:工农兵。⑶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⑷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4、文革对教育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教育的繁荣: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教育界拨乱反正:⑴时间:“文革”结束后。⑵标志:77年恢复高考,建立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2、“三个面向”战略⑴提出:1983年,邓小平。⑵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指导方针)3、科教兴国战略⑴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⑵提出:1995年,党中央《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⑶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⑷意义:有力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4、依法治教战略全国人大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5、教育成就⑴实现“双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⑵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构优化,实现普教和职教并举。⑶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校教育发展迅速且体系齐全。★☆探究: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及意义。⑴提出背景:①“文革”结束教育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恢复及教师地位的提高。②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⑵主要内容:①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⑶历史意义:①应对时代挑战,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陕西省榆林一中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