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23°26′S的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①、②、③分别是()。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解析23°26′S穿过的大陆有南美大陆、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澳大利亚大陆。穿过的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根据经纬度位置及海陆分布特点可以判断①是太平洋、②是大西洋、③是印度洋。答案A2.图示区域穿越了全球六大板块中的()。A.两大板块B.三大板块C.四大板块D.五大板块解析读图可知,23°26′S穿过了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共五大板块。答案D下图中M是陆地,其余为海底地形。读图,回答3~4题。3.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处深度很大,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海沟B.P处是新大洋地壳诞生地C.P两侧多火山、地震、泥石流和滑坡D.以P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板块解析P处深度最大,是两大板块碰撞所形成的海沟,其左右两侧分属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P处附近多火山、地震,而泥石流发生在大陆上。答案D4.下列有关Q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Q地形面积广大,地形平坦,位于大陆板块上B.Q距离P点越近,地质年龄越轻C.Q地形是洋中脊地幔物质对流将洋壳向两侧推开,海底扩张形成的D.由M到Q地势逐渐降低解析Q地形为洋盆,位于大洋板块上;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所以距离海沟越近,年龄越老;M、Q之间有海沟,它是大洋中最深的地方。答案C读下图,完成5~9题。5.图中①处的边界类型是()。①生长边界②消亡边界③张裂边界④挤压边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6.图中④处火山是________形成的。A.海底火山喷发B.位于洋中脊裂谷带附近,多裂隙C.位于裂谷带上,地壳活跃D.洋壳向大陆俯冲的地带,地壳多裂隙7.图中②处的海底地形是()。A.洋中脊B.洋盆C.海沟D.岛弧8.若该图右边界就是大陆,则该海域处于()。A.幼年期B.成年期C.消亡期D.衰退期9.图中③处易形成()。A.洋中脊B.洋盆C.海岭D.海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壳的消亡及其形成的海底地形。由图可知,①处的海底地形为洋中脊,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②处地形广阔平坦,应为洋盆。③处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是海沟,这也表明洋盆进入了衰退期。④处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且岩层破裂,岩浆上升形成火山。答案5.D6.D7.B8.D9.D10.“”读世界著名海峡示意图(如下图),判断其中既位于两大洲之间又是重要石油运输路线,且处在板块张裂地带的海峡是()。解析曼德海峡是经苏伊士运河去往欧洲的油轮的必经之处,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张裂地带。答案C二、综合题1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如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出图中下列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2)图中虚线代表________边界,实线代表________边界,两者合称为________带,它把________分为六大板块。(3)E板块与B板块相撞挤压,E板块向下俯冲形成______________;E板块与C板块相撞形成________山系;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相撞形成的。(4)根据板块理论分析,红海的面积有不断________的趋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了六大板块的分布以及板块的边界类型,消亡边界表示板块碰撞,生长边界表示板块张裂,消亡边界处易形成褶皱山脉、岛弧或海沟,生长边界处易形成海岭或断层。答案(1)非洲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2)生长消亡构造岩石圈(3)海沟科迪勒拉亚欧印度洋(4)扩大红海地处板块张裂地带,故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2.“”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1)在全球六大板块中,图中E地所属的板块是()。A.非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2)从地域分异规律看,自F区域向G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是________地带性的表现。F地所属气候类型区东西狭窄,呈带状分布,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