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B.迁都洛阳C.移风易俗D.汉化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前期改革内容,注意孝文帝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是建立新制度,以取代旧制度。答案A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A.检查户口B.征收租赋C.监察官员D.推行均田制答案C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A项是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的目的;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C项是均田制实施的结果,这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答案D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应从其目的、内容和结果上理解其作用。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答案D5.观察右图,与图中内容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答案C6.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答案A7.“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答案D8.某班同学在对右图中文官俑研究后得出了如下四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鲜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作战的民族B.北魏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C.文官俑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D.孝文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鲜卑风俗解析图中文官俑身披长袍,与汉族服饰无异,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答案C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企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而汉族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答案C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地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6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通过时间和授露田得出结论。第(2)“”问,从定都洛阳可知是孝文帝迁都。答案(1)推行均田制。前提: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作用:有利于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策略: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